随机分词浅探:从Viterbi Decoding到Viterbi Sampling
By 苏剑林 | 2023-09-16 | 1322位读者 | 引用上一篇文章《大词表语言模型在续写任务上的一个问题及对策》发布后,很快就有读者指出可以在训练阶段引入带有随机性的分词结果来解决同样的问题,并且已经有论文和实现。经过进一步查阅学习,笔者发现这是一个名为Subword Regularization的技巧,最早应用在NMT(机器翻译)中,目前SentencePiece也有相应的实现。看起来这个技巧确实能缓解前述问题,甚至有助于增强语言模型的容错能力,所以就有了将它加进去BytePiece的想法。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将确定性分词改为随机性分词呢?BytePiece是基于Unigram模型的,它通过Viterbi算法找最大概率的分词方案,既然有概率,是否就可以自然地导出随机采样?本文来讨论这个问题,并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案。
大词表语言模型在续写任务上的一个问题及对策
By 苏剑林 | 2023-09-13 | 2509位读者 | 引用对于LLM来说,通过增大Tokenizer的词表来提高压缩率,从而缩短序列长度、降低解码成本,是大家都喜闻乐见的事情。毕竟增大词表只需要增大Embedding层和输出的Dense层,这部分增加的计算量几乎不可感知,但缩短序列长度之后带来的解码速度提升却是实打实的。当然,增加词表大小也可能会对模型效果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所以也不能无节制地增加词表大小。本文就来分析增大词表后语言模型在续写任务上会出现的一个问题,并提出参考的解决方案。
优劣分析
增加词表大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由于LLM是自回归的,它的解码会越来越慢,而“增大词表 → 提高压缩率 → 缩短序列长度”,换言之相同文本对应的tokens数变少了,也就是解码步数变少了,从而解码速度提升了;另一方面,语言模型的训练方式是Teacher Forcing,缩短序列长度能够缓解Teacher Forcing带来的Exposure Bias问题,从而可能提升模型效果。
如何度量数据的稀疏程度?
By 苏剑林 | 2023-05-05 | 10915位读者 | 引用在机器学习中,我们经常会谈到稀疏性,比如我们经常说注意力矩阵通常是很稀疏的。然而,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我们似乎从没有给出过度量稀疏程度的标准方法。也就是说,以往我们关于稀疏性的讨论,仅仅是直观层面的感觉,并没有过定量分析。那么问题来了,稀疏性的度量有标准方法了吗?
经过搜索,笔者发现确实是有一些可用的指标,比如$l_1/l_2$、熵等,但由于关注视角的不同,在稀疏性度量方面并没有标准答案。本文简单记录一下笔者的结果。
基本结果
狭义上来讲,“稀疏”就是指数据中有大量的零,所以最简单的稀疏性指标就是统计零的比例。但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注意力矩阵就谈不上稀疏了,因为softmax出来的结果一定是正数。所以,有必要推广稀疏的概念。一个朴素的想法是统计绝对值不超过$\epsilon$的元素比例,但这个$\epsilon$怎么确定呢?
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十八):得分匹配 = 条件得分匹配
By 苏剑林 | 2023-02-28 | 12679位读者 | 引用在前面的介绍中,我们多次提及“得分匹配”和“条件得分匹配”,它们是扩散模型、能量模型等经常出现的概念,特别是很多文章直接说扩散模型的训练目标是“得分匹配”,但事实上当前主流的扩散模型如DDPM的训练目标是“条件得分匹配”才对。
那么“得分匹配”与“条件得分匹配”具体是什么关系呢?它们两者是否等价呢?本文详细讨论这个问题。
得分匹配
首先,得分匹配(Score Matching)是指训练目标:
\begin{equation}\mathbb{E}_{\boldsymbol{x}_t\sim p_t(\boldsymbol{x}_t)}\left[\left\Vert\nabla_{\boldsymbol{x}_t}\log p_t(\boldsymbol{x}_t) - \boldsymbol{s}_{\boldsymbol{\theta}}(\boldsymbol{x}_t,t)\right\Vert^2\right]\label{eq:sm}\end{equation}
其中$\boldsymbol{\theta}$是训练参数。很明显,得分匹配是想学习一个模型$\boldsymbol{s}_{\boldsymbol{\theta}}(\boldsymbol{x}_t,t)$来逼近$\nabla_{\boldsymbol{x}_t}\log p_t(\boldsymbol{x}_t)$,这里的$\nabla_{\boldsymbol{x}_t}\log p_t(\boldsymbol{x}_t)$我们就称为“得分”。
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十七):构建ODE的一般步骤(下)
By 苏剑林 | 2023-02-23 | 22477位读者 | 引用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初笔者在写《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十四):构建ODE的一般步骤(上)》(当时还没有“上”这个后缀)时,以为自己已经搞清楚了构建ODE式扩散的一般步骤,结果读者 @gaohuazuo 就给出了一个新的直观有效的方案,这直接导致了后续《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十四):构建ODE的一般步骤(中)》(当时后缀是“下”)。而当笔者以为事情已经终结时,却发现ICLR2023的论文《Flow Straight and Fast: Learning to Generate and Transfer Data with Rectified Flow》又给出了一个构建ODE式扩散模型的新方案,其简洁、直观的程度简直前所未有,令人拍案叫绝。所以笔者只好默默将前一篇的后缀改为“中”,然后写了这个“下”篇来分享这一新的结果。
直观结果
我们知道,扩散模型是一个$\boldsymbol{x}_T\to \boldsymbol{x}_0$的演化过程,而ODE式扩散模型则指定演化过程按照如下ODE进行:
\begin{equation}\frac{d\boldsymbol{x}_t}{dt}=\boldsymbol{f}_t(\boldsymbol{x}_t)\label{eq:ode}\end{equation}
而所谓构建ODE式扩散模型,就是要设计一个函数$\boldsymbol{f}_t(\boldsymbol{x}_t)$,使其对应的演化轨迹构成给定分布$p_T(\boldsymbol{x}_T)$、$p_0(\boldsymbol{x}_0)$之间的一个变换。说白了,我们希望从$p_T(\boldsymbol{x}_T)$中随机采样一个$\boldsymbol{x}_T$,然后按照上述ODE向后演化得到的$\boldsymbol{x}_0$是$\sim p_0(\boldsymbol{x}_0)$的。
测试函数法推导连续性方程和Fokker-Planck方程
By 苏剑林 | 2023-02-11 | 8445位读者 | 引用在文章《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六):一般框架之ODE篇》中,我们推导了SDE的Fokker-Planck方程;而在《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十二):“硬刚”扩散ODE》中,我们单独推导了ODE的连续性方程。它们都是描述随机变量沿着SDE/ODE演化的分布变化方程,连续性方程是Fokker-Planck方程的特例。在推导Fokker-Planck方程时,我们将泰勒展开硬套到了狄拉克函数上,虽然结果是对的,但未免有点不伦不类;在推导连续性方程时,我们结合了雅可比行列式和泰勒展开,方法本身比较常规,但没法用来推广到Fokker-Planck方程。
这篇文章我们介绍“测试函数法”,它是推导连续性方程和Fokker-Planck方程的标准方法之一,其分析过程比较正规,并且适用场景也比较广。
圆内随机n点在同一个圆心角为θ的扇形的概率
By 苏剑林 | 2022-10-25 | 17225位读者 | 引用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九):条件控制生成结果
By 苏剑林 | 2022-08-30 | 50231位读者 | 引用前面的几篇文章都是比较偏理论的结果,这篇文章我们来讨论一个比较有实用价值的主题——条件控制生成。
作为生成模型,扩散模型跟VAE、GAN、flow等模型的发展史很相似,都是先出来了无条件生成,然后有条件生成就紧接而来。无条件生成往往是为了探索效果上限,而有条件生成则更多是应用层面的内容,因为它可以实现根据我们的意愿来控制输出结果。从DDPM至今,已经出来了很多条件扩散模型的工作,甚至可以说真正带火了扩散模型的就是条件扩散模型,比如脍炙人口的文生图模型DALL·E 2、Imagen。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对条件扩散模型的理论基础做个简单的学习和总结。
技术分析
从方法上来看,条件控制生成的方式分两种:事后修改(Classifier-Guidance)和事前训练(Classifier-Free)。
最近评论